在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几年来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在初步达到“五个第一流”(即领导班子第一流、教师队伍第一流、教学设施第一流、校园环境第一流、教学质量第一流)的窗口学校基础上,又以创建全国1000所示范性高中为新的奋斗目标,学校各项工作成绩斐然,受到社会、家长广泛的好评和信赖。
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完善健全了德育工作网络,开展有特色的教育活动:以开展自我教育为重点坚持一周一主题的教育制度,开展综合教育周活动,举办科技艺术节、菊花节、各种读书活动、演讲比赛和“五心”教育等,是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 多开展体育运动 ,运动会一类的。。。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加强素质教育,重视师德修养,转变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开展以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面向全体学生为目标的教材、教法、教学手段等多种教育改革实验,建立了学生、家长、领导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质量检查评估制度,使该校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近几年初、高中毕业率为100%,初中升学率为95%以上,高中升学率达85%以上,体育合格率100%,两次获得全国体育先进单位称号。
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建有“松竹园”、“桃李园”、“勤思园”、“笃行园”、“科学园”、“植物园”等六大校景庭园,内有喷泉、瀑布、假山、长廊、竹亭等,是安徽省“花园式学校”。
淮南一中是安徽省示范高中、省体育传统项目布点学校,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学校,市级文明单位标兵,安徽省绿色学校,全市教育管理先进学校,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目前,随着我国高中办学的高峰期的来临,全校正广泛发动,以两次创业的精神,以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学校的软硬件建设,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更好的发挥品牌效益,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我市的科教兴教的战略做出更大的贡献。全校师生正以高昂的斗志,加倍努力,立志把学校办成教育有特点、学有特长、校有特色的全国1000所示范高中的行列,为教育事业作出更大贡献.校训:“专一不单一,中坚不中游。”
淮南一中的前身是“淮南矿路员工子弟中学”建于1946年,校址在九龙岗。
1949年元月,淮南解放,最初半年仍沿用原校名,后煤炭局和铁路局分开,改为“淮南煤炭矿路子弟中学”,几个月后又更名为“皖北淮南初级中学”(即今一中)和“淮南煤矿职业学校”。当时的“淮南初中”仅四个班,学生不足三百名。四个月后,学校迁往田家庵的新校址(即今七中)。1951年暑假迁校仅一学期的新校址,奉命让于当年新筹办的淮南师范,学校又迁往姚家湾,并更名为“淮南中学”。
当时学校初中部发展为18个班,并增设一个高中班,在校师生达800人。学校初创十年,四次更名,三次迁址。广大师生艰苦创业,为淮南一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6年10月11日淮南市政府正式下文将学校定名为“安徽省淮南第一中学”。
1958年,为适应当时本市化工工业发展的需要上级决定在本校的基础上新办一所“淮南化校”,绝大多数理科教师和设备留给化校。8月1日学校迁往洞山新址(即今一中校址)。
从1956年我校正式定名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 这十年间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我学校广大师生顾全大局,勤俭办学,学校教育教学,基本建设等都有较大的发展,为发展淮南市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淮南一中的了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十年动乱,给国家造成了灾难,也使学校受到了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文革初期,学校在“扫四旧”、“大串联”和武斗的冲击下,教学秩序混乱,教学法设施破坏严惩大批教师受迫害,一千三百多名学生下放农村,工(军)宣队进驻学校,学校领导班子全部瘫痪。1968年10月学校24位教师带着近一半的图书、仪器下迁到金寨县边远山区办学,1972年返迁,1973—1976年间,我校办学规模盲目发展,最多时达46个班,在校生接近三千人,教学法质量却严重下降。文革十年,给人们留下的许多痛苦的回忆和深刻的反思。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迎来了教育园地的春天。学校广大师生拔乱反正,彻底肃清十年动乱流毒的影响,努力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并重新建立建全了各种教学常规和责任制,使学校教学工作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新局面。
1980年7月,上级决定恢复学校为市重点中学。81年高考,学校本科录取人数首次突破百人大关。1988年,恢复学校正县级单位。在这期间学校各项基本建设也得到迅猛发展。
1989年,学校响亮的提出:“苦干五年,争创五个一流学校”的口号。经过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终以1995年高考全市第一的优异成绩为实现第一步的奋斗目标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立足一中实际,面向二十一世纪,充分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学校综合办学实力,把淮南一中办成校有特色,教有特点,学有特长的高质量的学校。1999年被评为“安徽省示范高中”,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丰硕的成果, 淮南一中广大师生经过五年的努力用最绚丽的色彩写下一中发展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安徽省淮南市是全国重要煤炭基地,淮南一中位于淮南市政治文化中心,创建于1946年,是安徽省示范高中。 全校在职教职工218人,现有班级52个,学生3400人,学校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教学面积1800平方米,绿化面积6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97%,植物总数5万株。 校内建筑别致、气势恢宏、绿草如茵、花繁树茂、庭园相接、山池交映、环境怡人。整个校园布局规范合理,可以概括为“两区三块六园”。
两区,即教学区和生活区;
三块,即教学楼群、运动区域和活动园地;
六园,即校内建有松竹园、桃李园、勤思园、笃行园、 科学园和植物园等六个园区。
这中间,教学区和生活区栏墙分割,相对独立,互不干扰;整个校园环境不仅十分重视品位, 充满秀色美感,而且特别注重文化品位,强调育人功能。 被评为安徽省“花园式学校”和“绿色学校”。
学校的各届领导始终是把绿化美化校园、 改善生态环境、增进环保意识作为学校环境育人的重要方面来抓;环境的优劣,对学生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优雅高品位的环境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近年来,我校在创建优美绿色校园活动中,有计划、有步骤、逐年分块地开展绿化; 在全面科学规划的前提下,保证经费投入,保证科学合理,保证优美高雅,使我校成了名符其实的绿色花园式学校,受到省市以及社会的高度赞誉。
我们认为, 校园环境的建设涉及到学校未来发展的大事,决不能急功近利、心血来潮和随意性。作为学校的性质来说,它是育人的基地,还必须体现育人的特点,因而我们按照整体规划的主目标,设置分段、分期的子目标,逐步实施。几年来我们按照整体规划的标准,逐步做了:教学区、活动区、居住区的分割,建成了教学区内的六个花园小区:松竹园、桃李园、勤思园、笃行园、科学园、植物园, 内设喷泉、瀑布、竹亭、长廊、雕塑、小品,同时加强了绿化区的规划,植树、种草、栽花。现在我校绿化覆盖率达80%,使校园环境布局规范、科学、合理、高雅,做到了四季长青,季季花开。
我们在环境建设中,突出思想性、教育性,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学校是育人的地方,环境建设要立意高、品味高,突出思想性和教育性,因此每一项校园建设,必须从以上角度去思维、去设计,如:建桃李园就是体现桃李遍天下的寓意,园中以桃李杏为主,其中以“杏坛”暗寓着学校;松竹园中以松竹梅为主,寓意着“岁寒三友奋勇当先”的高贵品德,另外勤思园和笃行园体现了思行并重,学以致用的学习目标。再如我们对学校的各类花草树木都挂上其类别、品名、产地的标牌,在教学楼的走廊上悬挂中外著名科学家、政治家的照片和简介,在各个园区都镌刻着文学优美、寓意深刻的园铭和一些警示牌,真正做到了让淮南一中的每一花草树木都说话,每一面墙壁长廊都说话,从而突出地体现环境育人品位。